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我的流浪觀察與創作》心得分享




在地下道、車站路邊、公園椅子上的那些流浪漢,曾經經歷過甚麼樣的人生?他們身上有甚麼故事、甚麼聲音正被等著聽見?這些問題在我開始正視自己思考能力、開始接觸這社會之前我從未想過,而開始之後我也不曾思考,他們總是被我拋在腦後,在那車水馬龍,行經時多數人心裡一定會有個自己的目的地的地下道、火車站間。但這天分享的不是在野外自由自在的流浪漢,而是在流浪收容所裡的所民。其實這兩者沒甚麼差,對於在22K的台灣鬼島年輕人而言,這個內容都會是個震撼。

收容所是一間環狀的四邊建築所形成,就像學校的教學大樓一樣,可以比擬教室成一間間所民的房間,也許大小不一,但睡覺的地方是八人一間的上下舖。所民每天出門都要向管理處請假,就算出去找工作、工作也是。比起外面的流浪漢限制許多,但不愁吃住,每天由政府撥預算,發三餐便當。

比起貓狗收容所,他們的差別就只是一間間房間之外,還有環狀中間的空間可以走動及一些休閒娛樂而已。這些所民年齡分布很廣,三分之二是中老年人,其於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我自己心裡看著想著:『其實收容所好像也沒甚麼不好的?』若有一個廣告上面打著『每天有免費的三餐可以吃,還可以免付房租。你唯一須要做的就是每天離開須要請假。』對台灣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何嘗不是個吸引人的文字?

他們並非一無所有,有些會念英文、會寫書法;也許有些根本不是無家可歸,而是不想回去。那麼到底我們跟流浪漢的差別在哪裡呢?甚麼條件會成為流浪漢?這門課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我想像中成為流浪漢的條件其實在台灣似乎是很容易達成的一件事。

台灣薪資普遍低迷,22K不是流傳在買菜媽媽的七嘴八舌中,而是流亡在我們年輕人求學求職階段的抱怨,多少的我們為這薪資報酬及房價房地產驚為天人的炒作行情感到壓力無比。稍微想一下,出社會後父母親五六十歲正值退休年齡,我們不只要養他們,還要成家立業,光是這樣的假設要年輕人勇於創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這時最直覺的就是『找個安定的工作。』天阿,我覺得我被國家栽培成奴隸了!!!

其實分享後面也有提到,鄭講員維鈞認為會形成流浪漢的原因主要是脫節。某種原因與朋友逐漸脫離關係,與親人慢慢疏遠,最後與社會脫節,被社會排除脫離,被人淡去在腦後。他提到一個流浪漢的共通點:『抱怨。』每每他們出門找到工作後,不久又會回到收容所待著,與他們聊天不乏是些對上班處某些人的不滿不爽。這其實就是平時老一輩的長者對我們提及的『態度』吧?生活的態度、人生的態度、工作的態度、與人相處的態度。

也許透過對流浪者的觀察分享也能發現,在人間的短短平均八十年,不是工作賺錢是人生首要目標,也不是賺錢後自己能享受榮華富貴是人生標的,應該是『關係。』我認為重視朋友、重視親人的孩子即便他社會闖蕩失敗,有人可以陪在身邊,或者加油打氣,或者生活援助,都會是滿口對社會人世態滿口抱怨來的幸福快樂。當我們真心對待他人,哪怕是失意後短暫的封閉,我相信也會有人主動來敲門,問問你的狀況,關心你的健康。某層面來說,其實有錢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的獨行俠,相較於在收容所的流浪漢,也只是吃的跟住的比較好的差別而已。

沒想到透過流浪觀察的分享也能感受到人生真正價值所在。就在我們的身邊那麼不起眼,跟聖經真裡一樣,它試圖想告訴我們一些價值觀,而我們卻視若無睹。且讓我們一起找回這些價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